在民雄的老年生活,有人選擇退而不休地為社區服務,也有人持續學習成長,不局限自己,保持熱情、發揮無窮的創造力。文隆社區「創齡畫室」的成員們,在這天自信滿滿地分享經歷與創作,不僅令人佩服,也讓聽眾相信,任何背景、年齡,願意學習的人都可以很厲害!




講座:序大ê色彩——民雄文隆社區創齡畫室的日常與想像
講者:陳箐繡(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)、創齡畫室成員時間:2025/8/16(六)14:00-16:00
地點:一樂酒家
影像紀錄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uAHQhWHKZY

 

社區牆壁彩繪? 不如做夥學藝術

創齡畫室」的緣起,要回溯到2015年。社區的大哥想邀請嘉大美術系(視覺藝術系)的學生,到社區做牆壁彩繪,這是當時的風潮;但陳箐繡教授認為,比起太過普遍的「畫牆壁」,不如採取更積極的方式,將藝術教學融入社區營造,因此開啟了「做夥學藝術」的計畫。起初,這個計畫是由陳教授帶學生進入樂齡教室教學,一學期五、六堂課,原則上在週一上午進行,是學生教學實踐的機會、也是文隆村長輩藝術學習的機會,互動過程總是溫馨而熱鬧。


紮實的練功坊 嘗試多媒材創作

樂齡教室推動了兩年,陳箐繡教授也開始思考,短暫的四、五堂課,以及相對被動的學習方式,是否真能產生足以活化長輩生命的動能?或許可以增加或延長創意活動頻率,或者透過服務他人或回饋社區,提升被需要的自我價值感?更進階的「文隆練功坊」就此開展,向樂齡教室的成員邀約組成,安排了每週上課兩天的紮實課程,由陳教授主導、研究生助理負責磨練和陪伴,從素描基礎、色彩原理等學理基礎開始,希望可以培植出樂齡藝術種子教師。

一開始,老師其實想讓長輩們自由塗鴉,結果長輩們反而希望練一些基礎功,像學校的課程一樣,「因為這是他的理想、希望,我心裡想,好,你不怕死,那就試試看!」從靜物畫開始,單色畫、雙色畫、水彩,長輩們非常認真用功。然而,一個月過去,也產生一些挫折,練功有點枯燥、又具挑戰性,有幾位長輩開始萌生退場的想法;老師也在摸索讓計畫延續更久的方式,所以不斷調整課程設計,後續便加入禪繞畫的練習。但為了長期發展、持續學習,並未放棄專業技術的接引,所以開始嘗試各種應用、各種材質,從版畫、相框立體畫、粉彩寫生、水墨畫、點描、塊面繪圖、鹽畫,非常豐富多元。

從樂齡教室、練功坊、到創齡畫室,藝術課程有不同的難易度,但從不使用「材料包」,盡量讓長輩們有個別創意想像與嘗試的機會。即使是簡易的紙板版畫自畫像,也是親自經過製版、印版的過程完成作品,「練功坊」期間甚至製作了四色套版,有些人刻到手都發炎了!

各式媒材的創作以外,也曾臨摹夏卡爾的畫作,並且延伸創作「我與我的故鄉」,發揮想像力;除了在教室內上課,也走到戶外寫生,除了一般景物的描繪,也觀察廟宇屋頂繪畫,從寫生中發展繪本的概念。從學員的作品也可看出豐富創造力,以及很大的藝術突破,對繪畫的想像不僅是準確、漂亮,也能創作立體派的人像。

畫室課程一直都是動態發展,藝術彈性很高,但始終重視學理的基礎,透視、色彩結構等等概念是必須的,只是會用比較有趣的方式融入教學,許多學員吸收學習後,在家也會不斷練習!


更名「創齡畫室」 增班又辦展

到了2020年,練功坊更名為「創齡畫室」繪畫班,因為人數增長,許多人也已參與多年,在2022年進一步區分了進階班和初級班,但都是創齡畫室的一分子,有時也沒有明確區分班別,彼此分享、共同成長。

初級班的課程設計,傾向以相對輕鬆、溫馨的方式,鼓勵學員用畫畫訴說人生故事,將自己的人生故事、生命記憶融入創作,從熟悉的題材連結自身的經驗,強調個人的表達和分享。壓力和「練功坊」時期大不相同,但是作品依然非常豐富,別具個人特色,甚至很適合轉製成文創商品!

2023年,畫室辦理了「藝千歲」創齡畫展,讓這些創作被更多人看見。嘉義大學的副校長、鄉長、衛生局長、中正大學的副校長都出席開幕,嘉義大學的學生也在展覽現場訪問參展的「藝術家」們,讓長輩與其家人清楚感受自己是主角、受到重視,並且感到榮耀。


照顧長輩 需舉全村之力

非洲俗諺有云:養育一個孩子,需要舉全村之力;陳教授將之轉換,「照顧一位高齡長輩,需舉全村之力(It takes a village to care for an elder.)」,創齡畫室的存在,不僅是推動高齡學習、發展社區藝術,同時具備重要的社交功能與社會價值:社區的活絡以外,長輩們的創作,成為他們跟親友分享互動的重要媒介,當獲得讚美與鼓勵,有榮譽感,藝術學習也會更積極。

畫室能夠持續至今,周遭環境的支持力量非常重要。無論是家人朋友的支持、社區的支持、大學的協力、多方人員的合作與交流,都在其中,未來希望能整合、建構更強烈的互助資源網,甚至串聯週遭其他社區和組織,讓社區長輩在藝術學習上走得更穩定而久遠。


藝術家來了!充滿自信的學員分享

陳箐繡教授介紹了畫室的發展與理念,接著由各學員們親自分享。畫室磨練了繪圖技巧,收穫了家人朋友的支持與肯定,也提升了個人觀察力、更能靜下心,而一起上課的時光,更是重要的社交生活。每個人分享時都閃閃發光,充滿自信與快樂

畫室的班長說自己透過學習,開始注意到樹的層次、雲的層次、陰影和立體感,自己的畫作也愈來愈進步,能夠呈現這些不同的層次;因為在家也不斷練習畫畫,累積的作品已經厚厚一疊,兒子笑稱自己往生時不需要輓聯,將這些畫擺一擺就足夠布置現場。有人強調自己是隨心自由創作,同時卻也規律地每天早上起床在小冊裡畫一張圖,50頁的小冊子已經累積到第三本,畫畫變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
每個人都是對畫畫有興趣才加入的嗎?有人說自己只是受朋友邀請,「我又沒有讀書,連拿筆也不會,如果拿鋤頭我是很厲害」直說自己上課都靠朋友,但也愈學愈有興趣;有時覺得畫得不順、挫折,問兒子和女兒覺得自己的圖還可以嗎,總會收到「很漂亮」的稱讚,兒女說自己根本畫不出來,比不上媽媽。儘管謙虛,卻又十分認真、有野心,也喜歡被誇獎,透露出在畫室獲得的成就感與自信。

也有人說自己每次畫圖都會反覆擦掉重畫,覺得不滿意,曾經一張圖重畫五次,艱辛難過,卻也很享受畫完的成果,「想說我怎麼這麼厲害」,雖然過程有壓力和挫折,但還是非常喜歡畫畫。自己原本大剌剌的性格,也逐漸變得細心,會仔細觀察一棵樹的樹根、樹枝、葉子,有一次在運動公園抬頭往上看,覺得大樹彷彿一雙腳,漂亮又修長,也會觀察藍天白雲,感到心曠神怡,畫圖讓自己成長、靜下心。聽了許多學員認真的分享,也有人說自己是最不認真的學生;但是來到畫室後,人生變得很精彩,不像以前賦閒在家感到無聊。

有趣的是,陳教授聽了大家在現場掏心掏肺,才發現許多人創作過程有出乎意料的辛苦壓力。但不管到什麼年紀,我們都具備面對挑戰的能力,而適度的挑戰和目標能帶來成就感、推動學員往前,真正活到老學到老!
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主辦】重構大學路計畫、打貓街坊文化協會、仁偉書局、慢靈魂咖啡、七星藥局

【現場主持】黃婉婷

【行政聯繫】吳至鎧

【影像紀錄】吳桂芳

【文字紀錄】廖培伶

【場地器材】重構大學路計畫、打貓街坊文化協會

【海報設計】李依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