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6年梅山大地震,打貓街的所有寺廟幾乎傾毀,然而,地方的信仰並沒有跟著建物一起倒塌。除了獨立重建保生大帝廟、騎虎王廟,居民也運用四間廟宇的殘餘建材重建慈濟寺(今大士爺廟),集合供奉觀音大士/大士爺、媽祖、開漳聖王、開台尊王等神祇。
大士爺廟 (慈濟寺)
打貓大士爺廟的歷史,可追溯至1744年,當時打貓街的四個神明會,每年陰曆七月會輪流舉行普度並祭祀大士爺。1906年梅山大地震後,打貓地區的寺廟毀損殆盡,礙於人力不足、物資有限,居民合併四座廟的殘餘建材在現址重建了大士爺廟,正殿供奉觀音大士/大士爺、左側供奉開漳聖王、右側供奉開台尊王、後殿供奉媽祖,但受限於日本殖民的宗教禁令,當時是以「慈濟寺」的名義重建,直到1987年大士爺廟才恢復原有的廟名。
大士爺被認為是觀音大士的化身,於一般民眾對普度的概念裡,也被稱作普度公,在台灣相當常見。不過,唯獨打貓將大士爺作為主祀神祇,且每年只在祭典3天以紙糊的形象被供奉於正殿,最後一天普度後隨即火化。打貓大士爺信仰的形成,眾說紛紜,但多半與早期的移民歷程有關,詳細可參閱下方表格。
慶誠宮(媽祖宮)
慶誠宮建於1809年,在地人習慣稱「媽祖宮」,主祀天上聖母。傳說嘉慶君遊台灣,夜宿媽祖宮後覺得神清氣爽,回朝便將媽祖宮敕封為「慶誠宮」。舊時慶誠宮的信仰範圍不只涵蓋民雄地區,也包含溪口、新港、大林、梅山、古坑、大埤等鄉鎮。信仰圈極廣的慶誠宮,廟埕集市也熱鬧非凡,其實就是民雄市場的前身。
然而,1906年慶誠宮因梅山大地震毀損後,將近百年的時間裡,媽祖神像先後祀奉在騎虎王廟、大士爺廟後殿。2000年,在信眾的努力下,廟宇於中樂路、昇平路口重建完工。
騎虎王廟(保安宮)
乾隆年間,有位福州人擔了一座神龕到打貓街定居,神龕裡供奉著騎虎尊王——五尊騎著老虎的王爺。神龕落定後,信眾日益增多,騎虎尊王也因此轉由打貓街的居民奉祀。騎虎王廟曾毀於1906年的震災,1909年由村民發起募資重建完工,慶誠宮與保生大帝廟的神像也因此曾暫寄在騎虎王廟內。在台灣,祀奉騎虎尊王的廟宇相當罕見。除此之外,騎虎王廟裡的虎爺也非常特別,是以側躺的方式坐鎮,有別於一般虎爺多採坐姿、站姿。
▲騎虎王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