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16世紀到現在,三百多年的時間裡,打貓街一直都是民雄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。然而,島國上多段政權的轉移,也同樣衝擊到了打貓街。歷經瘟疫、動亂、地震,打貓街的住民們從沒想過災厄也會從天而降。
1945年位居重要交通樞紐的民雄街區遭美軍空襲,死傷無數,街上電線杆上吊掛著支離破碎的屍塊。曾經籠罩在戰火陰霾下的打貓街,歷經了幾十年的時間,曾經的軍事重地、被砲火襲擊的重災區、安撫亡魂的廟宇,如今都有了不同的面貌。
國家廣播文物館(民雄放送所)
1938年,日本政府為了南進的軍事,耗時三年在打貓街的北邊興建「民雄放送所」。為了讓廣播傳送到海外,達成心戰用途,民雄放送所設有日本電氣公司於二戰時期生產的發射機,以及兩座70層樓高的T型天線鐵塔。發射機至今尚能使用,且為世界僅存的一部,而聳入天際的鐵塔,在拆除以前,曾為打貓極特殊的地標。
作為日本重要的軍用設施,空襲期間,民雄放送所曾遭美軍飛機機槍掃射,不過受到的損害並不嚴重,反而是附近人口稠密的打貓街慘遭轟炸。有後人推測盟軍有意在戰後接收廣播設施,因而將目標對準鄰近市街。
二戰後,國民政府接收了放送所,改為中央廣播電台民雄分台。直到1998年,中央廣播電台脫離國防部,而電台也褪去神秘面紗,轉身成為展示廣播歷史的「國家廣播文物館」。
日式招待所&日式宿舍區
1938年,日本政府施工建造民雄放送所時,也在南側蓋起日式官舍。其中,有一幢兩層樓的日式招待所。根據昔日員工所述,招待所比放送所還要先完工,因此也曾作為工程管理人員的宿舍。招待所周邊、較晚完工的宿舍區,分成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種等級的判任官官舍,提供不同職等的人員使用。1940年,民雄放送所正式播音後,即有大批工程技術員與播音員住進宿舍區。
大眾爺廟(福安祠)
1895年,台灣割讓給日本之際,鄉勇軍在三疊溪觀音亭(今昭慶禪寺)抵抗日軍南下受挫。隨後,日軍再佔打貓,戰場即發生於打貓街北門,死傷無數,地方人士將鄉勇軍的遺骸就地合葬,即大眾爺廟的前身。百姓祭拜抗日人士,受到日本政府的限制,原有的大眾爺廟因而遭到拆除。1966年,信眾重建了大眾爺廟。廟宇重建至今,每年陰曆六月半皆會舉辦祭典撫慰無主的亡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