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逆境中誕生的藝術追夢者

1906年,劉新祿出生於嘉義廳打貓區,在梅山大地震後的廢墟中堅韌成長。三歲時因母親病重被寄養於外祖母家中,直到八歲才返回父親身邊接受教育。

幼年求學階段,劉新祿接受了傳統與現代教育的雙重影響,並展現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。在台南師範學校期間,他受川村伊作啟發,開始接觸西洋繪畫,並以孫中山素描表達對民主思想的嚮往。

20歲的劉新祿到民雄公學校任職,同時結識畫家陳澄波,奠定了出國學畫的夢想。他一邊教授美術,一邊向北京話老師學習語言,為未來到上海學畫做準備。然而,當他表達前往中國學畫的意願時,卻遭父親反對。為讓他安定下來,父親安排他與嘉義名門余素娥結婚,但婚姻與家庭並未削弱他對藝術的熱情。他在家人的不知情下,持續默默規劃自己的藝術夢,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前行。

▲劉新祿15歲自畫像,劉迎歸提供。

瓦礫堆中的奇蹟

劉新祿於1906年4月2日出生,距離改變嘉義平原命運的梅山大地震僅半個月。地震使劉家所在的嘉義廳打貓區幾乎成為廢墟,房屋與廟宇多數傾倒,村落陷入震後的哀痛與混亂之中。重建工作才剛剛展開,而就在這片廢墟之上,劉新祿的第一聲啼哭,似乎為破碎的土地注入了一絲新生的希望。

20世紀初,醫療資源匱乏、衛生條件惡劣,加之地震後的傳染病肆虐,嬰幼兒的存活率極低。許多家庭都不得不面對失去孩子的痛楚。然而,劉新祿卻在這樣的艱困環境中堅韌地存活下來,成為家人眼中一份彌足珍貴的福氣與慰藉。

童年的寄養歲月

劉新祿的成長路途卻未就此一帆風順。

三歲時,母親潘根因長期體弱多病,病情逐漸惡化,無法繼續照料年幼的他。為了讓劉新祿獲得更妥善的照顧,父親劉廷輝將他寄養在外祖母家中。直到八歲那年,為了進入公學校接受教育,劉新祿才回到父親身邊,開始了與父親共同生活的全新階段。

不幸的是,當劉新祿六歲時,母親因病離世,他從此失去了母親的呵護與疼愛。所幸,在外祖母的悉心照料下,他的童年依然充滿了安穩與溫暖。

劉新祿與外祖母的關係十分親密,外祖母不僅在他童年時提供了悉心的照料,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情感支柱。外祖母逝世後,劉新祿因思念難捨,甚至私自在家中設立外祖母的牌位,以表達他對外祖母的敬愛與追思,足見兩人之間的情感深厚。



▲劉新祿的外祖母 ,劉迎歸提供


幼年的求學階段

進入打貓公學校就讀後,父親深怕劉新祿因貪玩而荒廢學業,特別在課後聘請漢文老師到家中教導他《三字經》、《孝經》、《菜根譚》等傳統經典。

然而,父親的管教過於嚴格,讓年幼的劉新祿倍感壓力。一度,因不堪管束而離家出走,跑到外祖母家尋求庇護。父親雖深感無奈,但為了平衡親情與管教,父親最終將外祖母接到家中同住,希望藉由外祖母的陪伴與關愛,讓劉新祿能在溫暖的家庭氛圍中繼續成長與學習。

恰好在劉新祿就讀公學校前兩年,總督府在公學校規則改正中增訂圖畫科與手工科為課程內容,這也是圖畫首次正式成為台灣初等教育中的一環。或許意外開啟劉新祿對於繪畫的興趣。



▲「公學校規則改正ニ付內訓通牒(國語學校長其外)」(1912-11-01),〈大正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九十七卷司法教育〉,《臺灣總督府檔案.總督府公文類纂》,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典藏號:00002008016。


民主思想與藝術的啟蒙

直到14歲,劉新祿才正式離開家中,前往台南長榮中學就讀。在這段求學過程中,他首次接觸到民主思想和西方教育,這些全新的觀念不僅開闊了他的視野,也逐漸塑造了他對社會與文化的深刻思考。

然而,由於耳膜發炎,劉新祿不得不暫停學業。經過一年的休養後,他重新考上了台南師範學校,住進臨時校舍赤崁樓內。在學期間,劉新祿受到學校藝術老師川村伊作和山本磯一影響,對西洋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並嘗試以素描和粉彩創作人物肖像與風景等作品,標誌著他藝術道路的初步探索。

其中一幅木炭素描畫作是孫中山先生的肖像,從中可以看出劉新祿對孫中山的深厚敬仰與崇敬之情。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曾提及,臺灣雖在日本政府的殖民統治下,仍保有漢人的傳統民族意識。當時知識分子常關注中國的革命進展,視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為「弱小民族的救星」,並大量閱讀孫中山的著作,推崇其政治思想。此股風潮的影響下,劉新祿開始自學北京話,為他後來前往上海學習繪畫奠定了語言基礎。


▲劉新祿15歲畫下的孫中山畫像


初識陳澄波 奠定出國學畫的夢想

從台南師範學校畢業後,20歲的劉新祿回到母校民雄公學校(昔打貓公學校)擔任訓導,尤為鍾情於美術教育。在這段時光裡,他結識了剛入選帝國美術展的畫家陳澄波,這次邂逅更加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。與此同時,他與嘉義地區的畫家兄弟翁崑德、翁焜輝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,並經常一起討論、砌磋繪畫技藝,開始在台南、嘉義、民雄等地寫生。此時期的畫作深受印象派以及陳澄波的影響。

劉新祿一心嚮往中國,並決定自主規劃未來。他請來了一位教授北京話的老師,並購置了留聲機與北京語唱片,日夜練習。無人知道劉新祿的未來規劃。當時,長輩普遍認為男人結婚後便能安定下來,也許父親劉廷輝正是秉持這樣的想法,認為結婚能讓劉新祿更加穩定,因此他為21歲的劉新祿安排了一門良緣,與來自嘉義市名門的余素娥結婚。

不過婚姻和家庭並未改變劉新祿對學畫的堅定追求。他依然未曾放棄前往中國學畫的夢想,並在不告訴家人及妻兒的情況下,默默地為自己的夢想做準備。


▲劉新祿(後排右2) 於打貓公學校合影,劉兆民提供



【尋找劉新祿】傳送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