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者何柏儒在此次工作坊的分享,一共可分為四個部分,首先是介紹了劉新祿的生平,詳細描述他在台南師範學校的求學經歷及他與嘉義畫家的藝術交流;其次解析劉新祿的畫作特色,從繪畫材料、畫作風格、創作背景到圖畫構圖,帶領聽眾細細品味他的作品;最後,柏儒向聽眾分享自己身為導覽人員,平時如何進行藝術家的研究。藉由此次的講座,聽眾不僅…
或許是劉新祿的視角都在尋找光線的流動,印象派畫家大師莫內一樣,晚年罹患眼疾。1966年59歲的劉新祿從嘉義縣政府教育科退休,開始了他人生的下個篇章。 退休後的生活:種蘭、養鳥 退休後的劉新祿種植上百盆的中國蘭(又稱蕙蘭、國蘭)、洋蘭、嘉德利亞蘭和蝴蝶蘭。他總是喜歡一個人默默專研自己的興趣,甚至成為這項領域的專…
美軍轟炸後的家園 1945 年 11 月,國民黨軍隊派遣劉新祿回台灣繼續與翻譯相關的工作。因軍隊嚴令到台灣的人員不得攜帶家眷,劉新祿只能獨自與軍隊返台當時台灣仍隱沉在美軍空襲的傷害中,劉新祿回民雄老家看到的是大半被夷平的房,自家宅院後方的鄰居家,直接被燃燒彈炸毀,炸彈風壓連帶軋平了家中的土磚房,震碎畫室玻璃。 在空襲…
不顧家人反對 前往上海學畫 1929年8月,23歲的劉新祿完成了師範學校的三年義務服務後,毫不猶豫地辭去打貓公學校的教職,決心報考上海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。然而,當他向父親劉廷輝表達這一願望時,卻遭到強烈反對。劉廷輝氣憤之下揚言,若劉新祿執意前往中國習畫,他將不提供任何資金援助。然而,劉新祿性格倔強,直接回應父親,自…
從逆境中誕生的藝術追夢者 1906年,劉新祿出生於嘉義廳打貓區,在梅山大地震後的廢墟中堅韌成長。三歲時因母親病重被寄養於外祖母家中,直到八歲才返回父親身邊接受教育。 幼年求學階段,劉新祿接受了傳統與現代教育的雙重影響,並展現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。在台南師範學校期間,他受川村伊作啟發,開始接觸西洋繪畫,並以孫中山素描表達…